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三军换装 舰队访日 2007年中国军人这样走过[13p]

kongji 2007-12-25 18:09

三军换装 舰队访日 2007年中国军人这样走过[13p]

来源:新华网
专稿:"和平使命"演习、三军换装、舰队访日……在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历程里,中国军人又留下了新的足迹。
    这些闪光的片断,在标记下人民军队80年时间刻度的同时,构成了2007年不可磨灭的军人记忆。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232120425145045315171.jpg[/img]
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曾宪平 摄)
事件回放:

    带着挂满前胸的军功章,带着残留的战伤,他们来了。

    85岁的余新元,是用他那条假肢走进首都的--在1939年的黄土岭战斗中,余新元和他的战友们打退日军17次进攻。被日军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与300多名日军一道,毙命黄土岭。血战结束,余新元才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左小腿不知什么时候被子弹击穿……

    8月的鲜花,为他们而开;伤痛与岁月,是他们光荣的印记。他们,就是出席全军英雄模范大会的代表们。

    这是继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1987年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之后的又一次全军性群英盛会。400多名代表中,有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也有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典型,有满头银发的老红军,也有国际维和归来的年轻军人。

    在他们身后,有着这样一组数字--

    八年抗战,人民军队伤亡60多万;解放战争,26万多名子弟兵牺牲在共和国诞生前夜;新中国成立后,又有30多万名官兵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点评:

    英模辈出的80年,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80年。80年的荣光积淀而成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正在由新一代军人开创的明天。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0521204251453531270832.jpg[/img]
8月17日下午,“和平使命-2007”实兵演练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事件回放:

    各种高技术兵器相继亮相,多样战术动作一齐演示,陆空协同,空降、机降与地面火器协同,正规作战与特种作战协同……2007年8月,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国军队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5国武装力量携手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集中反映了中国军队演习的发展趋势--更信息化、更实战化、更透明化。"多次担任解放军各类演习总导演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杨宝有说。

    从2007年年初开始,"复杂电磁环境"就成为解放军各类演习和训练中的"主题词"。在"铁拳-2007"演习中,参演的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从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机动,到集结展开、战斗实施,演习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处于"敌"强大的电磁干扰之中。

    "我们必须像打仗一样演习,像演习一样打仗。"杨宝有说,"解放军的演习基本告别了过去计划导调的做法,现在全是随机导调、活导活演。"

    中国军队演习的开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近年来举行的几乎所有重要演习,都邀请新闻媒体进行"嵌入式"采访。报道"和平使命-2007"的俄罗斯媒体在采访完中国军队后说:"中国军人很好打交道,并不封闭。"

    点评:

    演习场上的一切,都为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战争明天来临……"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0621204251458765241424.jpg[/img]
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礼宾服
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并举行新式服装发放仪式。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事件回放:

    2007年夏天,中国军队启动历史上最大规模三军换装。

    陆军军装改成了更适合中国人肤色的松枝绿,大檐帽更"翘"了,女军人服装"收腰"更明显了,胸前第一次有了色彩斑斓的级别资历章……被称为"07式"的新一代服装,第一次将"军装"和"时尚"这两个词语如此紧密地相联。

    在这次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军服改革中,新增品种达数百个。与此前几代军服相比,07式军服系列更加完善配套,制式更加统一,颜色更加和谐典雅,样式更具时代特色,用料质量明显提高,标志服饰更多样,号型设置更加科学适用。

    同时,这次换装打破了传统模式,对从生产企业直达部队的基地化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并第一次实现了"量身定做"。

    军装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合体的背后,是中国军队精确化保障能力和人性化理念的增强。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认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军队要向世界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服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点评:

    威武之师穿什么,国家领导人和老百姓都关心;开放的军队,现代的面貌,不变的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1721204251519234211336.jpg[/img]
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驶入日本东京湾。当地时间28日上午9时30分,“深圳”号导弹驱逐舰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首次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新华社记者钱铮摄
事件回放:

    应日本海上自卫队邀请,中国"深圳"号导弹驱逐舰于2007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

    4天的访问期间,中日双方以高层官员会谈、官兵登舰参观、友谊比赛、甲板招待会等形式进行了交流。中日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认为,这次访问标志着中日两国防务部门间的彼此信赖有所加强。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而进行的这次访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历史上首次访问日本,目的在于增进中日两国防务领域的交流和互信,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为维护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深圳"号被誉为"神州第一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吨位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导弹驱逐舰,自1999年4月服役以来,已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出色完成了对亚洲、非洲和欧洲13个国家的友好访问。舰长朱建达是海军为数不多的"特级舰长"之一,累计航行里程超过5万海里。包括舰长在内的多数"深圳"号官兵,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自1985年中国军舰首次走出国门以来,中国海军舰艇已经29次走出国门,访问了30多个国家。

    点评:

    作为最为国际化的一个军种,海军的出访折射出中国军队扬帆远航的身影和向世界敞开胸襟的开放姿态。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172120425151960992817.jpg[/img]
歼十战机(谭超 摄)
事件回放:

    2006年底,几代中国航空人几十年砺剑而成的歼-10战机公开亮相。

    两个多月后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歼十飞机工程"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战斗机已达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技术要求,突破了以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

    在实现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历史性跨越的同时,歼-1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同时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航空发动机和导弹的国家。

    几乎与歼-10同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歼-10飞机核心试飞小组成员、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这位翱翔蓝天的勇敢者先后试飞26种机型,成功处置20余次重大空中险情,安全飞行2300小时,创造了我国航空试飞史上10多个"第一"。中央军委授予他"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点评:

    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之魂。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4421204251534109169508.jpg[/img]
一杯开水、一张毛巾,一腔激情,不用讲稿,是方永刚讲课的特点。(钟魁润 摄)

事件回放:

    一位普通军校教员以他朴实的话语和燃烧的激情,感动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感动了全国人民。

    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人生选择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足迹遍布东北大地,向各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获得了"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的美誉。在身患癌症住院后,他仍然在思索如何将党的最新理论生动地传播到部队、工厂、街道、农村。

    "方教授说出了我们想听的话,让人听得明白,听得畅快。"他的听众们这样评价方永刚的政治理论课。而方永刚说,理论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理论是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归纳、抽象而来的,它本身就是朴实的。

    每次讲课,方永刚都要准备一杯白水、一条毛巾,总是激情难抑,常常汗湿衣衫。用朴实的"大白话"和老百姓身边的平常事,他把理论讲得入情入理、通俗易懂。

    为了听他的课,农民可以停下手里的农活,学生甘愿放弃难得的假期。有一次,一位退休老干部甚至躺在担架上进了方永刚的课堂……

    目前,方永刚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以他为原型的大型情景歌舞报告剧《忠诚》正在全国上演。

    点评:

    "真",世间最大的魅力。方永刚的"真",来自理论工作者的本色,来自党的创新理论的本色。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48212042515464213081710.jpg[/img]
2006年11月14日,42岁的兰州军区空军上校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战机返航时不幸遭遇鸽群撞机,他放弃跳伞逃生,换来了航线下方7个村庄814户百姓的平安。2007年初,烈士的感人事迹经媒体传遍全国。 [资料图片]
事件回放:

    人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但,从年初早春的贺兰山麓,到年中炎夏的山城激流,到年尾初冬的婺江冰河,李剑英、康波、孟祥斌,三位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当代军人,却作出了舍生忘死的相似选择。

    2006年11月14日,42岁的兰州军区空军上校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战机返航时不幸遭遇鸽群撞机,他放弃跳伞逃生,换来了航线下方7个村庄814户百姓的平安。2007年初,烈士的感人事迹经媒体传遍全国。

    2007年7月17日,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洪灾,永远地夺去了武警重庆市总队新闻干事康波年仅26岁的生命。抢险出动的名单中本没有他,他是争着挤上冲锋舟的;倾盆暴雨中,他把救生衣扔给了一个向安全地带转移的孩子;就在船翻的瞬间,他手里还死死地握着拍摄汛情用的数码相机……

    悲痛欲绝的妻子叶庆华刻骨铭记丈夫纵身一跃的身影,而3岁的女儿小诗妍至今还无法理解爸爸"睡着了"意味着什么。11月30日,在金华市婺江通济桥上,目睹轻生者投江自杀,28岁的解放军某部参谋孟祥斌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水。落水者得救了,英雄却因体力耗尽而沉入江底……

    点评: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无论在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军人离牺牲并不遥远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0721204251601187438811.jpg[/img]
2007年3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接见亲切罗富强营长
事件回放:

    一岁零九个月大的小蒂亚睁着湛蓝的大眼睛,一路上都没有哭。见到中国医生俞丹洋,这位黎巴嫩小姑娘终于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举起烫伤的小手给她的中国叔叔看。

    在局势动荡不安的"中东雷场"黎巴嫩,中国维和军人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沿途总有人们欢呼着挥手致意;而在工作间隙,又总有当地百姓端出咖啡、薄饼和水果前来慰问。

    "他们是真正为和平而来的使者。"与中国官兵相处日久的联合国女雇员莱雅和夏冰说。靠着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中国赴黎维和工兵营成为联黎司令部"最放心的部队",两批517名官兵全部被联合国授予维和勋章,营长罗富强还成为了联黎部队中获得黎巴嫩政府"军中勇士"勋章的唯一一名指挥官。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先后向联合国部队和11个任务区派遣军事观察员以及工兵、运输、医疗等维和官兵8800余人,8名官兵在维和行动中牺牲。同时,在印度洋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南亚地震和菲律宾泥石流等灾难事件中,中国先后15次向16个国家实施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以军队为主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参加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的地震救援行动。

    点评:

    从保家卫国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军队在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中拓展着自身的职能。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12/08/xinsrc_4821203081408953020562.jpg[/img]
师职军官踏雪参加比武考核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12/08/xinsrc_49212030814084371780863.jpg[/img]
测量身高体重是体能比武考核前一项重要的检测内容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12/08/xinsrc_49212030814087652603464.jpg[/img]
俯卧撑并不是师职军官的强项,但他们仍然做得一丝不苟,把动作完成标准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12/08/xinsrc_50212030814084062999666.jpg[/img]
事件回放:

    初冬的成都,天气阴沉,空中不时飘落零星小雨,成都军区司令部的训练场上,参加3000米考核的军官们边跑边相互鼓劲,无论是头发花白的将军,还是刚出校门的尉官,没有一人中途放弃。

    俯卧撑、仰卧起坐、10×5米往返跑、3000米跑……对于十八九岁的战士来说,这些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那些在机关坐久了的中高级军官来说,并不见得比谋划一场战役来得轻松。

    这是《军人体能标准》自2006年底颁布施行以来,解放军首次在全军范围内组织实施的体能训练考核。首先接受考核的,是包括解放军四总部、各军区、军兵种机关等在内的战略战役机关。

    "体能合格,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战略战役机关的体能训练抓起,并通过考核来检验体能训练的效果,可以达到促进体能训练水平提高、促进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目的。

    北京军区某部的一级士官崔大力参加了对军区机关干部的考核。"以前都是首长来连队考士兵,这次却是士兵考首长。"他说,"体能训练考核从机关干部开始,给军事训练场上吹来了一股新风。"

    点评:

    信息化战争同样离不开军人的钢铁意志和钢铁身体。这一点,将军和士兵概莫能外。

[img]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5/xinsrc_14212042516162031381115.jpg[/img]
《士兵突击》剧照
事件回放:

    一部纯粹的男人和军人的戏,一部没有大腕和"炒作"的戏,在一夜之间蹿红荧屏。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一群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走来的虚拟人物,用他们朴素的人生理念,唤起了人们的赤子之心。

    "好好活着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不抛弃,不放弃。"

    "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

    "列兵许三多,你必须记住,你是第四千九百五十六名钢七连的士兵!"

    ……

    在网络论坛上,在手机短信里,人们传诵着戏里的经典台词,人们记住了那个执著得近乎木讷的许三多,以及他身边性格各异、却骨子里惊人相似的流汗流血不流泪的钢铁汉子。

    这部把镜头对准连队士兵的电视剧所带来的启迪,远远超出了情节本身。它留下的,是值得思索良久的哲理,关于责任,关于荣誉,关于友情,关于比从军路更长的人生。

    点评:

    许三多在哪里?他在我们这支军队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他在每一个有报国之志、有卫国之骨的中国军人的内心里。(参与采写:新华社记者白瑞雪、李宣良、樊永强、吴登峰、张汨汨)

[[i] 本帖最后由 kongji 于 2008-1-13 16:41 编辑 [/i]]

lujing123 2007-12-25 23:14

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精神来凝聚,一个国家需要战争来团结,这些多离不开,钱,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军换装 舰队访日 2007年中国军人这样走过[13p]